什么是裝配式建筑?簡單說,裝配式建筑是指由預制部件通過可靠連接方式建造的建筑。
裝配式建筑按照結構材料分類,主要包括混凝土結構、鋼結構、木結構和復合結構建筑,歷史上還有石材結構、鐵結構等當代應用較少的建筑結構。
如果知道國家標準關于裝配式建筑的定義,就不會妄言讓它去死
按照裝配式建筑三個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鋼結構和木結構裝配式建筑標準)的定義,裝配式建筑是“結構系統、外圍護系統、內裝系統、設備與管線系統的主要部分采用預制部品部件集成的建筑”。國家標準在條文說明中進一步解釋:裝配式建筑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將預制部品部件通過模數協調、模塊組合、接口連接、節點構造和施工工法等用裝配式集成的方法,在工地高效、可靠裝配并做到建筑圍護、主體結構、機電裝修一體化的建筑。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裝配式建筑不應僅僅關注結構是否裝配化,還應該關注系統的集成和全裝修,這才是符合實現新型建筑工業化的要旨和方向。莫非推行系統的集成和全裝修也有錯?
如果知道裝配式建筑的歷史沿革,就不會妄言讓它去死
人類是從靈長類動物進化而來的,與所有靈長類動物一樣,人類沒有建筑本能。人類對建筑的需求和建造建筑物的能力是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
考古發現,人類最早的人造居所大約在200萬年前,與人類開始用火差不多同時。或許,圍繞火塘的生活方式和保護火種不因風吹雨淋熄滅是“建筑”起源的最直接原因。
建筑的源頭可以追溯得很遠很遠。一些比靈長類更早的動物,也就是說早于6000萬年前出現的動物,是各種建筑的始祖。有些動物是天生的建筑師,它們不用進建筑系不用掌握結構知識也不用學施工技術,就能建造非常棒的現澆“建筑”、裝配式“建筑”和窯洞類“建筑”。
現澆建筑的始祖是蜜蜂、沙漠白蟻和金絲燕
蜜蜂用分泌出來的蜂蠟建造蜂巢。有一種沙漠石蜂用唾液和小沙粒混合成“蜂造混凝土”建造蜂巢。胡蜂和大黃蜂則用嘴嚼木質纖維,使纖維與唾液粘合,猶如造紙工藝一樣,制作紙漿纖維材料建造蜂巢。
澳大利亞有一種沙漠白蟻,用糞便和沙粒混合成“蟻造混凝土”,能建造3米高的蟻巢,相對于體長,這么高的蟻巢相當于人類上千米的摩天大廈,比世界最高建筑——828米高的迪拜哈利法塔還要高。
金絲燕用唾液、濕泥和絨狀羽毛建造名貴的燕窩,這些“鳥造混凝土”的原理與鋼筋混凝土一樣,樹枝或羽毛承擔拉應力,濕泥和唾液干燥后形成的膠凝體承受壓應力。南美洲有一種鳥叫灶鳥,用軟泥建造鳥巢的
裝配式建筑不是新概念新事物。連鳥類都會搭建裝配式建筑。對人類而言,早在采集-狩獵時期,即農業出現前,就有了裝配式居所。
如果知道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歷史沿革,就不會妄言讓它去死
1824 年,英國人約瑟夫·阿斯帕丁發明了水泥。43年后,1867年,法國花匠約瑟夫·莫尼埃受花盆的啟發發明了鋼筋混凝土,申請了鋼筋混凝土專利。也就是說,鋼筋混凝土的發明是從預制花盆開始的。又過了23年,1890年,法國開始出現鋼筋混凝土建筑。
預制混凝土構件在建筑上的應用始于1891年。那一年,巴黎一家公司首次在建筑中使用了預制混凝土梁。
1896年,法國人建造了最早的裝配式混凝土建筑——一座小門衛房。
進入20世紀,一些現代主義建筑大師意識到建筑工業化是大規模解決城市住宅問題的有效途徑,主張、提倡裝配式混凝土建筑。1910年,現代建筑領軍人物,20世紀世界4大建筑大師之一的格羅皮烏斯(包豪斯的創建者)提出:鋼筋混凝土建筑應當預制化、工廠化。
由于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50年代之前,裝配式混凝土建筑只停留在概念階段。二戰結束后,裝配式混凝土建筑大步登上建筑舞臺,并逐漸成為重要角色。
20世紀50年代,世界四大著名建筑大師之一的勒·柯布西耶設計了馬賽公寓,采用了大量預制清水混凝土構件。勒·柯布西耶還為印度規劃設計了昌迪加爾城,也大量采用了預制構件。
馬賽公寓采用了大量預制混凝土構件
印度昌迪加爾采用了大量預制混凝土構件
格羅皮烏斯設計的紐約泛美大廈
格羅皮烏斯50年代末設計的紐約泛美大廈是一座地標性高層建筑,建筑表皮的預制混凝土構件是露骨料的裝飾一體化構件
貝聿銘設計的費城社會嶺公寓——高層裝配式混凝土建筑
貝聿銘設計的普林斯頓大學學生宿舍
普林斯頓大學學生宿舍是貝聿銘的另一個裝配式混凝土建筑作品,是4層建筑,一共8棟。8棟建筑全部構件均為預制,墻板最長12米,重1.78噸。墻板與墻板、墻板與樓板之間用螺栓連接。學生宿舍于1973年建成,是美國最早的全裝配式鋼筋混凝土建筑,因采用裝配式混凝土,成本降低約30%,還大大縮短了工期,建筑風格也頗有特色。
20世紀最偉大的建筑悉尼歌劇院也是裝配式建筑。約翰·伍重設計的曲面造型以當時的技術靠現澆很難實現,由于采用了裝配式才解決了施工難題。曲面薄殼是裝配式疊合板;外圍護墻體是裝飾一體化外掛墻板。
悉尼歌劇院
1992年建成的鳳凰城圖書館,建筑師威廉姆·布魯德,非常著名的建筑,也是全裝配式柱梁結構的建筑,預制柱采用螺栓連接。歐洲國家的許多裝配式建筑都采用了全裝配式技術。
“所謂全裝配混凝土建筑是指預制混凝土構件用干法連接(螺栓或焊接連接)建造的建筑。與全裝配混凝土建筑對應的是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建筑,是指預制混凝土構件用后澆混凝土、套筒灌漿等濕法連接形成結構整體性的裝配式混凝土建筑。”
鳳凰城圖書館
許多世界級的建筑大師都有著名的裝配式混凝土建筑作品,包括美國建筑大師賴特、學院派建筑師特別喜歡的路易斯·康和混凝土詩人奈爾維等。這里不一一例舉了。只是弱弱地問一句,茅洪斌先生是要讓這些著名建筑大師的不朽的裝配式混凝土建筑去死嗎?所以裝配式真的不是怪物!
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建筑已經有半個世紀的歷史,套筒連接技術有40年的歷史,世界上最高的混凝土住宅—208米高的日本大阪北浜大廈,不是現澆的,而是裝配式建筑,采用的是套筒灌漿連接技術。在北浜大廈的附近還有一座203米高的裝配式混凝土住宅,也采用了套筒技術。必須強調,日本的超高層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經歷過了無數次高烈度地震的考驗,它的抗震設防設計是全世界最可靠的。
裝配式混凝土建筑存在問題,我們該解決問題,而不是遇到了困難,就一棍子打死,裝配式有裝配式的優勢,現澆有現澆的優勢和生存空間,它們互相不矛盾,可以共存和互補。
掃碼關注建筑VR網公眾號
建筑VR網
建筑行業VR綜合服務平臺;
13401066916(黃經理)、18301118840(張經理)
QQ:1153756437 QQ群:519861851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馬家堡東路156號5號樓北京數建科技有限公司
發表評論